本帖最后由 林玉华 于 2014-4-30 20:58 编辑
第九章 爱情马拉松 鲁晓聪和陆建军是邻居,但是他们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两个词沾不上边。陆建军大她三岁,她上四年级时,他已经上初一;她上初一,他上高一……依此类推,两个人总是刚好错过。在鲁晓聪19岁之前,陆建军只是住在她家巷尾的某个不熟的人。 两个人的交集出现在1996年夏天一个傍晚。 鲁晓聪师范毕业了,分配到乐水中学初中部。(乐水师资紧缺,所以晓聪文凭未达标也可以教初中)新生活即将拉开帷幕,鲁晓聪踌躇满志,满腔热情,一边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一边把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吃透。 这天很热,晓聪学习得头晕晕的,便拉上弟弟晓达到巷尾空地上打羽毛球。 陆建军高考考得不理想,干脆到深圳去闯世界。三年时间,可谓尝遍出外打工的酸与苦。这次是回来借钱炒股票的,炒股票是条很好的生财之道。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如果有了本钱,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开店了。 家里那台破风扇吹出的风是吵杂闷热的,陆建军环顾一下这个简陋的家,心中那个渴望更加强烈了:“我要努力赚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出去走走吧!于是,陆建军走出巷口。于是,他看到了鲁晓聪。 夏日的晚霞映着鲁晓聪的脸颊,红扑扑的,显得特别健康;汗水淋漓更增加青春活力。她时而跨步前冲,时而移步侧身,时而跳跃扣杀,时而矮身蹲接。闪转腾挪,身姿灵活,惹人注目。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她一边打球一边说话一边笑,“啪啪”球声中夹着她有点气喘吁吁的话语和明亮的哈哈大笑声。 “哈哈!泰山压顶……接得好!……海底捞月……嗨呀!……扣!……好球!哈哈……” “也不嫌累?”陆建军皱了皱眉,这女孩太吵太张扬了,没半点女孩子样。他对这样的女孩子不感兴趣,正想走开——“噗!”“啊!”——鲁晓聪重重摔倒了!为了救一个球。 晓达吓得手足无措,看着挣扎着爬起来的姐姐手肘上、膝盖上的血,扔掉球拍,扶着姐姐,焦急地说:“姐,疼不疼啊?” “要先清理伤口止血。”一道清亮的男声。 晓聪抬起头,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男子,有点面熟,却想不起是谁。 “我家就在前面,要不先到我家里简单处理一下吧!哦,我是你哥的初中同学陆建军。”他指了一下几步远的房子。 想起来了,他是巷尾陆叔的儿子,和哥哥是初中同学,听说高考考不上出门打工了。原来长得这么俊朗,声音也很好听。 “那就麻烦你了。”晓聪看了看混着泥沙的血汪汪的膝盖,无奈地说。 陆建军把球拍拾起来,领着姐弟俩进了他家。 晓聪的伤口不深,但是有几粒沙子擦嵌进肉里,很痛。陆建军用酒精给她擦拭时,她痛得“咝咝”吸气,但硬是忍住了没有叫出声。 “晓达是吧?你姐的伤口里面嵌进沙子,得到医院去处理。你回家叫人来载你姐去吧!慢处理的话怕感染发炎。”陆建军对在一旁愣愣看着的男孩说。他手里拿着一个黑陶小罐,又对晓聪说:“这是我爷爷自制的止血药粉,要用吗?” 晓聪知道陆建军的爷爷是附近有名的青草医生,便点了点头。 陆建军上好药,洗了手,才想起要倒杯水给晓聪喝,忙进厨房去拿杯子。 鲁晓聪打量起这个房子来:跟自家结构相似,但墙壁没有抹白灰,粗糙的墙面被图画挂历镜屏什么的遮了七七八八,桌椅柜子虽简陋却很干净。一台面罩有点脱漆的风扇,转起来不情不愿地“吱吱”叫。一个14寸旧电视算是最高档的家具了。 “请喝水!”陆建军递给她一杯白开水。 鲁晓聪忙接过来,微笑着道谢,然后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这杯水来得及时啊,口还渴!于是——“能再来一杯吗?” “当然。”陆建军又给她倒了杯水。看她又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笑着问:“还要吗?” “够了,谢谢啊!”其实鲁晓聪还想再喝一杯,但她考虑到上厕所的问题,而且一口气灌三杯水的话,也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和他不熟。 “姐,咱家里没人。怎么办啊?”晓达汗流浃背地跑进来说。 “我去叫辆三轮车。”陆建军说着就往外走。 姐弟俩都没带钱,三轮车费、治疗费都是陆建军出的。 等三人回到鲁家,天已经全黑了。鲁爸鲁妈去亲戚家做客回来不久,正奇怪姐弟俩怎么这么晚还没回家呢。了解情况后,忙把钱还给陆建军,再三感谢,要留陆建军吃饭。 陆建军谢绝了陆家的好意,回自己家去。他晚上还要去找大姐夫商量炒股票的事情呢。
这第一次接触,是他们爱情马拉松的起点。 陆建军的热心相助,不卑不亢的言行举止,冷静从容的处事风度,悦耳的声音英俊的外貌,这些汇总起来,轻而易举地打开鲁晓聪紧闭的心扉。 在养伤的日子里,她当然是充分利用时间学习的,但是不知觉间,总会联想到那个人。特别是读到跟爱情有关的文章时,脑子里满满的都是陆建军的样子。 于是,伤一养好,鲁晓聪就到陆家去道谢了(虽然鲁妈妈在她摔伤第二天就已经登门感谢了。) 可是,她却失望了——陆建军早就回深圳去了。而且过年也不一定会回来,说是过年加班工资高。 那时候鲁家倒是安了一部电话,但除非十分必要,鲁爸是不会让孩子们打长途电话的,因为电话费太贵。陆家没有电话,平时联系都是用公共电话。 这次拜访的收获是了解到陆建军从小孝顺、勤奋、肯吃苦。没有重读高三,是为了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省吃俭用,每个月都寄钱回来。最后,鲁晓聪向陆妈妈要了陆建军的联系地址。 于是,在某个想陆建军想得睡不着的夜晚,鲁晓聪给他写了第一封信。 信里称呼他为“建军哥”,因为他和她哥哥是同学嘛。先真诚地表达谢意,再说说自己的喜好、学习、工作等等,最后表示想经常跟他联系,“以了解大城市的信息,以免做井底之蛙。”署名“晓聪”。 写好之后,晓聪看了一遍又一遍,确保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才折好,装入信封,粘得严丝密缝。 信寄出去后,晓聪便焦急地等待回信。但是又给自己打预防针:也许他没空回信,说不定不会有回信。 终于,一周后回信来了! 当她看到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地址时,心不可抑止地“怦怦”直跳。她忍住马上拆开的冲动,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之后,洗了脸、洗了手。躲进自己的小房间,坐下来,把那封信端端正正地放在书桌上,先看信封:普通的信封,普通的邮票,晓聪心里有点沉。不过看到“鲁晓聪”三个字写得那么神采飞扬,她又高兴起来了。嗯,他的字好漂亮,字如其人啊! 小心翼翼地拆开来,信纸也是普通的,折法也平常。打开来,抬头称呼是:晓聪——还好,不是“鲁晓聪”。晓聪抑制着心跳读下去:“……举手之劳,不用放在心上。……你是个开朗坚强的女孩,相信你会是个好老师!……趁年轻多学知识真好!像我这样的打工仔,每天忙得要死,想挤点时间学习都难,真羡慕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学习、运动。不过,我这段时间报名参加电脑培训班,学得比较快。……”落款是“陆建军”。 看完信,晓聪又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他果然是好学上进的人,而且在很忙的情况下还能这么快回信,说明他也是比较重视她那封信的;不满意的是,还是显得礼貌而疏离。 不过,晓聪很快就释然了:这才刚刚开始,当然不可能那么无拘无束了。慢慢来,慢火熬粥才有好味道嘛!她历来鄙弃那种“高压锅式”的爱情,崇尚的是两颗心慢慢靠近慢慢相融的古典情韵。 于是,鲁晓聪与陆建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慢火熬粥式”爱情马拉松。 主要形式是通信,信的数量比是2:1,因为陆建军太忙,也没有像晓聪那么喜欢写信。信的长度比是4:1,因为到后来,鲁晓聪的信就是日记。 称呼经历了以下变化: 建军哥——建军——军——军哥——军军 晓聪——小聪——聪——聪妹——聪儿 后来,陆建军有一个call机,他们偶尔也通通话。 再后来,陆建军家翻建房子、安了电话、买了大彩电,换了高档家具…… 渐渐的,鲁晓聪成了陆家的常客。到后来,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陪陆妈妈聊聊天看看电视。 鲁晓聪自学考试过了专科,过了本科;教完初中教高中。 陆建军由打工仔到自己看店到办贸易有限公司成了老板。 期间出现分手危机三次,分别在第三年、第五年、第七年。 八年间陆建军回家23次,一般是春节、清明节或中秋节回家,在家时间总计65天。 鲁晓聪去深圳找陆建军11次,7次暑假去,3次寒假去,1次过年去。 而这一次过年,可以说是两人爱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