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玉华 于 2014-9-7 22:35 编辑
三块粿来四块粿去 ——富有人情味的生活习俗 林玉华 中华民族崇尚礼尚往来,甲子版的礼尚往来叫做“三块粿来四块粿去”。甲子人的生活习俗充满了人情味:邻里亲友有什么喜事,要去贺喜;遭遇什么灾祸,要尽力相帮;有什么麻烦,会帮忙解决……对那些不懂人情世事的人,给上一个评价:唔识(ba)四块(甲子话读die)。这样的人被归入“唔成人”一类,在社会上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为“三块粿来四块粿去”,好来好去,孬来孬去,甲子人比较认同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而没有老子的“以德报怨”或耶稣的左脸挨了耳光,还要送上右脸那么“伟大”。 贺 喜 甲子民间可称喜事的有:结婚、生仔、做寿、上丁、出花园、入新厝、孩子上大学。这些喜事,亲友都会去相贺。 结婚贺喜:男方亲友收到喜帖、香烟和糖果(至亲的还有鸟饼),就要在结婚吉日前送上贺礼了。母舅除了送红包(钱),还要送一块“镜屏”。女方的亲友是接到“蜜食”中的“报仔锣”才“送嫁”的。有送红包的,有送各种用品的,还有送鸡蛋的。现在有不少姿娘仔是有工作的,分给单位同事的不是“蜜食”,而是香烟和糖果。这种礼俗实际上是“钱银相借使”,结婚时收的礼越多,以后要还的就越多,甲子人戏称婚后还礼为“填菜头(萝卜)窟”。不过结婚的花费很大,结婚相贺能够相帮办成喜事,给不少人解了燃眉之急,也是值得传承的。而且,如果没有了亲友的贺喜,结婚冷冷清清,也十分无味。 生仔送庚:亲友、同事、邻居家生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要“送庚”贺喜。一般在孩子出生十二日这天送,不超过“出月”。送的一般是钱,也有送鸡蛋、红糖(生的是男孩才可以送糖,因为男孩会“传”宗接代)的。生孩子家要回四式礼:糖果、红鸡蛋(鸭蛋也行)、豆油、饼干。 做寿祝寿:古俗以五十岁为初寿或上寿,但五十为一百折半,一般人忌在此时祝寿。甲子习俗,六十岁(虚岁)起可以做寿,以后逢整十做大寿。双数年可做寿,单数年不做寿。其中六十一岁不能做寿,因为刚好六十甲子一轮,怕犯太岁。旧时对中青年人不兴行生日礼,更不能说祝寿,现代人已不大讲究旧俗,比较随意了。 平常百姓过生日,一般是自家人欢聚一堂吃个饭,少不了的几个菜是:粉丝荷包蛋汤、猪脚、鱼丸汤。甲子生日宴的菜色及寓意可参考本人小说《花开无声》里的片断—— 大圆桌正中是一盘清蒸龙虾。龙虾对半剖开,大红虾壳,衬得虾肉更加洁白鲜嫩,龙虾鼻里的仁膏饱满鲜亮,一看就令人食指大动。难怪本地俗话说“当田卖地食个龙虾鼻”!更妙的是,洁白的骨瓷盘上铺了一层翠绿的生菜,龙虾身下垫着的是细细的面条,整个寓意“轻健如龙,长命永生”。这样一道菜,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寓意美好。难怪居中为首了。 紧挨着龙虾的是甲子特有的“庆生菜”——粉丝荷包蛋汤。粉丝意寓长命百岁,水煮荷包蛋土话叫做“卵龟”,也是长寿之意。蛋的土话和“春/伸”同音,这里的人们过生日至少要吃两个煮鸡蛋,传统生日贺礼里面也少不了鸡蛋,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又长了一岁,含有祝寿星生机勃勃能够发展的美意。粉丝白,荷包蛋蛋皮嫩白,蛋黄在蛋皮下露出圆弧形,隐隐的金黄色很内秀的样子。这个汤上面撒了些芹菜,浅黄、嫩白、鲜绿,真是好看又好吃! 接着是海鲜里的明星,喜庆宴席的常客——清蒸红鲙。鲙鱼是南海特产,有红、黑、白三种。红是吉庆喜色,所以经常用来做婚宴、生日宴、庆功宴等的主菜。甲子清蒸鲙鱼只用生抽王和葱丝调味清蒸,最大程度保持了鲙鱼本身的鲜甜滑嫩软粘,吃起来给人很大的满足感。 此外,还有生煎蚝烙、红焖海参、芋泥扣肉、酸甜咸猪脚,个个都是甲子特色菜。而不能不提的是美名远扬的“鱼丸汤”。宴席上一般用它来“煞尾”,以寄托人们合家圆满,人生美满幸福的期盼。本地鱼丸个大色白,特别有弹性,细细咀嚼,爽脆滑嫩,有海鱼的鲜香却没有一点鱼腥味。煮鱼丸很讲究,水量、水温、火候和加冷水的次数等,都是影响鱼丸汤口感的因素。现在桌上这瓯鱼丸汤:洁白圆润的鱼丸,清亮的汤水,碧绿的茼蒿菜,俨然菜中清雅脱俗的仙女。 上丁“帮丁脚”:家里生了男孩才算添丁,“上丁”就是向祖宗“汇报”。要在祠堂挂一盏纸扎的花灯,正月十二、十三两天为“上丁”办丁酒或吃丁茶的日子。办丁酒就是请亲戚吃酒席,被邀请的亲戚要送礼“帮丁脚”,一是为小孩“凑须”,祝他长命百岁;一是凑钱帮忙办酒席。掼丁茶比较简省,上丁的人家给亲戚送丁茶(炒米香菜茶、长面线、发粿),收到丁茶的要“压丁茶”,钱数必须是双数。 “上丁”表现了重男轻女思想,而且浪费钱财,解放前穷人家为了办丁酒,出现“生阿弟,卖阿兄”惨剧。解放后,有些村子革除了这一陋习。但三甲地区保留上丁办丁酒习俗的还是占多数。
出花园送“春”:小孩出花园,亲友、邻居会送鸡蛋来庆贺,是为“凑春”,贺其成人,祝其长春。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祝贺,出花园的孩子会感受到别人对他(她)的关爱与期望,因而会更有成人的责任感。 入新厝相贺:入新厝外家头要送镜屏和“过厅彩”,主妇的外家送的镜屏要挂在厅堂正中。“过厅彩”挂在厅槛上面。亲戚朋友一般送红包。入厝那天要请来相贺的亲友吃酒席,还要回四式礼(豆油、发粿或饼干、糖果、大橘或苹果)。 上大学贺喜:一般是送红包,现在也有送手机、MP3、电脑、学习机等数码用品的。上大学送礼的是至亲,不用回礼。
人 客 往 来 甲子人“客情好”:即使是很熟稔的邻居来串门,也要以礼相待,所谓“过门是客”。客人来了要起身迎接、让座、敬烟、请喝茶。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收洗房屋、茶具,尤其不能扫地,否则客人会拂袖而去。如果刚好在吃东西,一定要邀请客人分享。要留客人吃饭,如果是远路的客人,还要热情留宿。要回送客人礼物。 去做客也有一些讲究:家里办丧事未满“百日”的、坐月子或流产(叫做“乌面产”)的妇女、送老人做“大唁”未满十二日的妇女不能去做客,特别是对方家里有孕妇或在办什么喜事的,最好出月过再去,以免“逢冲”,给人家带来不吉利;尽量不在吃饭时间去做客,否则会被认为是去蹭饭吃;去做客要穿戴整齐,表示尊重,妇女忌披头散发;要带点礼物,叫做“面前”。
父 母 年 老 每个人都有父母年老,所以族内亲人要义务帮忙办丧事。而亲友、同事要在亡者出殡那天送葬并登记楮仪。若亡者配偶在世,楮仪必须有尾数并且是奇数,比如101元;若父母都过世了,就记偶数。亡者家属要回礼:一小段红丝绳(送葬者拿回去系在家门上以避邪讨吉利)、一条毛巾、一把雨伞。出殡那天至亲要送糕、粿、糖、饼、水果之类的作供品,出殡后主人家只收一点,其余的大部分原物拿回去,主人家还要回送一些酒角龟粿或发粿。
甲子有句俗话,叫做“金厝边,银亲戚”。意思是邻居比亲戚还要亲还要重要。甲子人很重视搞好邻里关系:平日里有空会相互串串门、喝喝茶、唠唠家常;主妇会相约一起去买菜、逛街、拜神;有什么好吃的会互相赠送;生病了会去探望;有喜事会相贺;有什么红白喜事会相互帮忙、互相照应;甚至去做客回家,也要分几颗糖果饼干一起高兴;孩子没人照看,邻居是最可信任的付托者……正是这种和睦的邻里关系,使甲子人的日常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也是许多甲子老人不愿意跟儿孙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享福”,而喜欢在家乡养老的一大原因。城市里住对门却互不认识不相往来的风尚,甲子老人哪能习惯?
调 解 吵 架 生活里免不了吵嘴打架,比较小型的吵架,看到的人会做义务劝架者,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如果冷眼旁观,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当然,如果是碰到大型的打架斗殴,人们会选择避开或报告派出所或110。 不过,甲子人发生这种事,往往不找政府有关部门调解,而是找宗亲老大。各个氏族都有理事会,这些宗亲老大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调解吵架纠纷,而且其威信倒比政府有关人员大得多。因为宗亲老大要通过群众推选和祖宗“审核批准”(用摔“圣杯”的方式决定)才能“上任”,又没有工资津贴,完全是义务工作,做宗亲老大的一般是宗族里上了年纪的能人,做事有理路,能主持公道。
日 常 问 候 语 最有甲子特色的问候语是“食未?”。路遇互问“食未”,回答“食了”或“未食哩”。外地人可能会很奇怪,怎么这么关心这个问题?你又没准备请人家吃饭,管人家吃了没有。在电话里,若是吃饭时间,问候语也是“食未?”。以前农村的厕所在村边某个地方,两个人去上厕所,在厕所门口碰见了,嘿!脱口而出的还是“食未?”!等到俩人回过神来,不禁哈哈大笑。 还有一句问候语,使用频率也蛮高。就是路遇熟人朋友亲戚,会问“你欲去做么?”(你要去干嘛?)外地人会更不理解了:这多不礼貌啊!——人家去干什么,必须要告诉你吗?要是有不方便告知的,还得找个借口来应付,多为难人啊! 其实呢,甲子以前闹过大饥荒,人们饿怕了,加上本来就是“民以食为天”,所以问“食未”,是最实在最贴心的问候。也是甲子人的一个“标签”。甲子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成功人士曾说过青年时的一件小事:改革开放初期,他出门赚食,文化低,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一日午饭时分,他又饿又累,走进一家杂货店买瓶水,看店的老婆婆用甲子话关切地问他“食未”,他竟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他乡闻乡音,那个亲切那种慰藉,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恐怕难以体会。他说,发达后乐于做慈善事业,与那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走到哪里,最亲的、最值得回报的还是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 至于见面问“你欲去做么?”应该是把对方当作“嘎己人”来关心,并非想刺探别人的隐私或干涉别人的私事。从某个角度看,其实表现了甲子人浓浓的人情味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结 拜 相 契 甲子地区尚结拜相契。结拜是认义兄弟姐妹,即金兰结拜;认义父义母,即契爹契娘、干爹干娘,是为相契。结拜为义兄弟姐妹者,对双方父母以义父母相称。认人为义父母者对义父母的子女也以义兄弟姐妹相称。两者都是友谊性的认同,义子义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和赡养义务,这有别于收养、过继的子女。 相契者有多种原因,大多为迷信自己或其子女的八字命格有克子女、克父母,于是找上周围多子者为干爹、干妈,或拜“命大者”“时日硬者”为义父母,或拜古人如“关爷”“李广”为契爹、契爷,或认神主为爹娘,寻求化难呈祥,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此外,还有为巴结权贵富人,或为报人之恩,拜人为师等拜契者。 相契有一定的仪式:经双方同意后,由契父母拿契仔的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八字”,若八字不合,只能作罢;若八字相合,就可以择吉拜契了。到相契吉日那天,契子一方生父母携带孩子,备办甜汤丸、猪脚、长面、礼饼等物上门认拜。由契父母领契仔拜天地父母,契父母要请契仔及其父母吃饭,送给契子女一套新衣服和一个绿肚兜(内有钱币、抹草、五谷种子)。以后每逢契父母做寿,契子女应前往祝寿,每年正月初二,契子女要去契父母家拜年;契子女婚嫁生育,契父母也要备礼祝贺。要经常来往,契子女小的时候,契父母要经常送东西给他(她)吃,说是这样才有父母子女的缘分。 给神主认作契仔的通常是因为看八字的先生说这个孩子八字中带剑带煞,要给神做孙子才能逢凶化吉。一般认“花公妈”“慈悲娘娘”“南海观世音”“王爷公”等较慈善的神。也要选择吉日,拜契那天,孩子的双亲带他去膜拜,备请香锭到神前焚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要前往膜拜,求神保佑。该神主诞辰,契仔要备办三牲粿品前往膜拜、为其祝寿。这是典型的迷信做法,现在极少了。 金兰结拜者多为青年男女中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各有所求者,因其动机与目的较为复杂,仪式也就有多种多样,如歃血的、盟誓的、换帖的、口约的等等。当中既有官场结拜、黑帮结拜、匪盗结拜等为害社会极大的宗派型结拜,这是要制止的。还有寻求心灵相通、相互体贴、互相帮助者的感情型结拜,这种结拜可以说是义与利的结合,如果不妨害他人、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危害社会,不失为一种增进人际关系,团结社会力量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