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朴璞文学论坛

搜索
热搜: 诗歌 文学 灌水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石俱焚] 【♨第十六期】《出发》

  [复制链接]

290

主题

2

好友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石子
10575 颗
帖子
27842
在线时间
6433 小时

朴璞水王勋章

11#
发表于 2012-2-28 22:46: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勤 于 2012-2-28 23:35 编辑

说了要来欣赏和学习的,那就不得不来完成任务,尽管此刻脑袋木木的,并不是适于欣赏学习的时候。
诗中用典很多,古今中外都有,这对于我这样阅读面窄的人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其实,这渊博,正是我要学习的。
大体上马马虎虎也知道的,我欣赏的也是这种态势。看到你在另一个坛子的战斗,很给力的。继续。
1

查看全部评分

美丽的是成长
痛苦的也是成长
即使痛苦也要成长
即使痛苦也还是美丽

79

主题

0

好友

2479

积分

贵宾

Rank: 2

石子
1662 颗
帖子
2479
在线时间
1496 小时
12#
发表于 2012-2-28 23:29:14 |只看该作者
当一回王婆,搬点东西过来,感谢大家的关心,请大家喝茶

诗歌名称是出发,显然有入世担当的意思在里面;而赠人,又构成了一种对话或交谈。因此可以理解为在出发时的一种话别。
出发到哪里去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从文本提供的三个大章节来看,它标示的是诗经最基本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因此把它理解成向着诗歌出发也算是顺理成章。顺带可以思考的就是为什么是赋比兴,而不是其它的,它和文本作者的关系究竟如何?换句话来说,为什么作者那么钟情于源头诗歌中赋比兴?
但是,诗歌本身是否可以成为终极的价值?还是它有待于更为根本的事物?而自己身兼(非终极)价值和手段?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就会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多层混杂感或者多元并置感,而线性的脉络也会受到破坏,清晰度有所损失。其间得失,我看不出孰优孰劣。
至于果兄所说的调侃,肯定跟一(2)的开头有关,也跟私下的交流有关,而实际上这首诗歌很大程度上也是写给他的。调侃一个人的原因很多,指向性也各不相同。果兄既然看到了,那就肯定是存在的——接下来就是原因、指向、程度的问题。而这些东西很难说得清楚,我放弃了。
我更愿意做的是给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正面答案:出世有出世的价值。我不会像孔丘痛斥出世者一样说:我们是人(类),怎么能跟非人(类)生活在一起呢?(孔丘这样说,是因为出世者远离人群而与野兽一起栖于林泉。)出世者其实也是不合作者,只是他选择了消极的做法。(我对消极和积极以同等价值视之)这种看似消极的做法为人类的光明前景(如果真的有的话)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火种。积极是一种燃烧的选择,之后往往归于灰烬和尘埃,它的目的在于把人弄醒。分工合作好过互相指责。
“向谁忏悔”这一句,是我一直想要删掉的,因为从诗艺的角度来说,属于文字增加了而意思减少了的类型。我之所以还留着,就是在牧师(神秘、超然、绝对、无限的使者)走后,这邪恶和混乱的世间,土豆(实在、低矮、相对、有限的罪人)给了出发者最后支持和温暖。而它其实也曾经高踞在我的价值版图之上的。
其它的我就不说了,果兄说什么我都会接受。只是让你阅读和评读而受苦,总觉得是我的自私,有亏欠感。

21

主题

0

好友

175

积分

沙粒

石子
657 颗
帖子
175
在线时间
214 小时
13#
发表于 2012-3-1 10:04:56 |只看该作者
过来学习,问好老师.感觉意象有点繁杂,但很有阅读的快感,比"口语诗"好多了.个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79

主题

0

好友

2479

积分

贵宾

Rank: 2

石子
1662 颗
帖子
2479
在线时间
1496 小时
14#
发表于 2012-3-2 02:18:55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歌,夏日的果评论如下:
民众的蒙昧和去庸俗化写作
————————评论天放《出发》

出发

作者:天放

一、起兴

1、

风吹动尘埃,有时暂停
一个人心中有个想法,由来已久
实现不了,又无法放下
无法不要。他就会走走停停

每一次起点都不同
道路也不一样
甚至连走路的姿势也让旁人
惊讶。这个纷繁的人

      “一个人”作为审美客体是必须首先加以确定的,否则分析就无从开始。这是审美主体的客观化视角,还是另有审美对象?当然我是很想幸灾乐祸地看到天放的自嘲,很显然天放是不会把这种权利交付给我的。天放在形象图层复原了“一个人”陷入泥泽的状态,“风吹动尘埃”是一种思绪的扰乱,如果往更深一层,就潜伏着对“一个人”平静的生活状态和样式的审美理解。于是我给出一个命题,是什么扰乱了这个“人”的生活面目。“有时暂停”是扰乱后的一种凝滞状态,所以也就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沉思了。因此从这里我获得了一组矛盾,即平静因子和扰乱因子的相互作用,而“一个人心中有个想法”莫过于要在这两者间作出一种选择。

      如果平静导入给个体与社会在彼此关系中的相对割裂,那么扰乱因子就是作者强力要求的介入了。于是乎当文本头一节的这个“人”放不下,就显得犹豫不决而徘徊在空荡的房间中。而我们还要再次深化之,平静继续导入给出世的生活观,而扰乱导入给“入世”的生活观,这几乎是老子和孔子在那个“人”的脑海中吵架,进而撕裂了他,而使他无法获得自己的本位。乃至于对他的日常行为也产生了古怪的影响,这个离群索居又瞻左顾右的人,思绪非常“纷繁”。此节不过是作者要留难那“一个人”,本质上是一种挽留的声音,当然如果“一个人”是作者的客体化视角,那么这节的解读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不过大的方向应该不会有错。
     
2、

为什么斗牛成了土豆
石头坑上,结满了炎热的果实
国门口野生麦子,茂盛
这些植物们看见了
红唇,旁若无人的红唇
把空空的位子,舔了一遍又一部

       “斗牛”好战嘛,“土豆”乖巧嘛,所以土豆是自我矮化,作者的不屑就在这个地方。他诗歌的审美意识是崇高性,而对于一切平庸都有一种几乎本能的拒绝。“石头坑上”结出的“炎热的果实”,以下是一些对暧昧的贬斥。但我说的是,即使佛祖也不否认正常的欲望,他贬斥的是一种极端的作为婆罗门种姓制度的荒淫、贪生,以及对土地财富的暴敛。读哲学千万不要离开历史,否则对义理会有过度的解读,传入中国的佛学除了“八正道”,其他很多思想都被婆罗门所扭曲和改造了。

      这些垃圾需要不断地被汉化,花费了国人很多时间和脑力,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灭佛就是这么来的,总之直到老毛还不能把这些破三旧统统打碎。作者的大道要从这里去理解,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者也不出来说话,那么这个国家将怎样把兴旺发达交付给的“野生麦子”,这里似乎有个双关性。教育出人才,人才服务于国家,这是孔子的入世思想,学而优,优则仕嘛。“野生麦子”和“植物”有一种可怜的身相,作者为什么去贬斥一些事情,依然是他内心的大爱,所导致的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不接受天放的高傲,但真正可怜的是我们竟然也不能取消他的大爱。这就是那“一个人”为什么时常徘徊在空荡的房子中,而若有所思了。因为那个和苏格拉底一样有着同样情操的唐吉坷德,终有一天会被“民众”彻底出卖的。有时候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历史中一个那么爱雅典人民的苏格拉底,竟然会受到人民背叛,甚至最可怜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是一种出卖!也许这就是那个“人”的私心了,所以他的玫瑰花只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对着外面的尘世不闻不问起来。实际那个人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去干的,如果沉浸在某些地方喧闹,看上去更对不起知识。所以这里暗示了天放对“出世”在审美理解力上的一些偏差,这种偏差在文本的历时中会得到其自我的纠正吗,我们接下去看。

此时,骑士们手执玫瑰
依次进入山洞。风车在旷野上咿呀鬼叫
他为我起意,我为你完成
流水向西垒砌了一个莲的世界
泛着蔚蓝的色泽

      到了这节,作者的恶搞就更变本加厉了。“骑士与玫瑰”此时他们关起门来和诗歌恋爱,而作者所要求的君子风范,是必须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关怀性,君子应该从过去的贵族身份中,位移给社会普遍的道德意义。因此作者在反讽“骑士和玫瑰”的做法,把他们脱到舞台上加以晾晒。 “风车在旷野上咿呀鬼叫/他为我起意,我为你完成/流水向西垒砌了一个莲的世界/泛着蔚蓝的色泽”,这几句同时也可以带给那些行使语言的游戏、伪造和泛滥者的。他只不过想人们多点爱惜自己的诚挚性,尊重自己的人格需要,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审美态度,求真自己在诗歌中!

      让我想想我个人有这种情况,应该有的,但很少。这可不是吹的,我个人极少参加这些情感的画妆舞会。但爱情的权力还是要得到尊重的,这里有个尺度的问题,真实的情感是不被谴责的。所以天放在回帖里也说到他的心理矛盾,因为大爱而取消小我中的一些时俗权力,这本身也是屠刀。再说世间的真爱很多也是在元宵的彩灯游园中产生的,很不好说这个问题。实际要我说的是,这可能不是一个真伪的问题,而在于这种经常的诗歌方式,已经成为了天放极大的审美疲劳。而当他好不容易把一些志同道合的事物捞起,在就要失去的时候,我就感到他写到这里的悲伤了,而悲伤又导致了愤怒。

3、

上苍就这样望下来
父亲当年也曾这样望着苦难
望着他幼小的儿子

我们蹒跚学步只是为了一个人走路
为什么忽然之间,它就变了
对于空间的丈量和拥有
被说成从足下开始

      这个章节的头一段是一种大爱的恻隐之心,因为无论保罗怎么狡猾,但上帝向人间奉献儿子,以其儿子之死来为世人洗脱苦难和罪孽,这个故事依然感染人的。那种为世人所担当,以死来明志的,就必然会使任何人产生一种弱小而无助的情怀。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从苗裔而长成雄浑的大树,无非这种艰辛在作者的情操中,都是要回报作为母亲的人民!可当一个人有了力量,有了拨云见月的气概,为何他又取消了自己的人文理想呢,这有违知识的道德啊。于是当人们离开了他可以对“天空”作出“丈量和拥有”,就会落得个现世个人主义的井底之蛙的“足下”。“足下”应该依然是一种矮化、蜕化的意思。

二、引譬

1、

有人说,上帝说过此话
“我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再用比喻了”
可是没人相信上帝
一个疯子说“上帝死了”。此后
呆子拎着自己的头指给呆子说:上帝在此

       一些创作的思想背景,我还是要先给出的。当初尼采通过查斯特图拉广播说出“上帝死了”,如果上帝不仅仅是上帝的本身,而又是人的最本质的对象化,那么“上帝死了”就同时意味着人死了,而后方有关于存在主义的末世栖息说。其实我也曾深深沉溺在对终极命运的思考中,最后还是马克思拯救了我,即对象化的本质和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在悖论的逻辑中是因为有限而无限的人学意义。于是我离开了“超人”和“权力意志”,但世界本体性的虚无确实是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会移情为对大众命运的担忧,无限对有限的逼迫实际在决大多数诗歌中,都会变相地变现自己。而后他又用一种笑话的口吻,试图重新唤醒诗人对哲学的发现,当然其终极意义依然是指向给世界性的人文关怀的。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用来在路上捉迷藏
疲惫而乏味的人生啊,因此才热闹和精彩
那死猴子,不也曾将自己的尾巴
竖成了一杆旗帜吗

      “比喻”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对象化本质,诗歌很多时候都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达,因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舞蹈和游戏性。这依然涉及到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诗歌在一定的境界上,对审美来说就变得是一种恶心了。实际诗歌在到达一定境界后,就不是语言表达什么水平之分了,它的评价尺度将远离原有的对语言的功利性心理,而以审美态度为分家了。即诗歌是真善美的,还是假丑恶的,是严肃的,还是游戏的。因此对于游戏的创作心态,作者在这两节中不过是以毒攻毒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头一节中,以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而提到哲学的严肃意义。

2、

把我从我们之中剥离,就像这个故事
一群人正在开会选右派,其中一个人去上厕所
回来已被定为右派。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很显然,这种恶搞的调戏很难让人洞彻到一个真实的天放的存在,他又不愿意放下他作为民众的草根性理想,所以就有了“把我从我们之中剥离”这种孤独的身份指认。社会总是有阶级之分的,就算苏联还不是有一个行政官僚的特权集团,就好像过去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本来他就不属于民俗,而属于大雅,就好像拜伦和雪莱最喜欢对英国的议会捣蛋,臭骂那些缺少良知的贵族。贵族的拜伦干脆跑到希腊,参与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当他死后竟然愿意把一只狗当作他唯一的朋友,而和人类划清界限。文革的荒诞性,是民众竟然不知道矛盾和老舍是他们的朋友,爱之深切,死之越惨。唯有鲁迅好啊,死出个好名声。然而这节本质上依然是对“骑士”的调侃,你缺位可以,但是你回来了就要做右派了,谁叫你自己不去争取自己的名片呢,拜伦的墓志铭虽然和所有人类作对,但他还是死在人民的爱戴中的。

别逗了。历史的柱子上
钉满了另类和异端。有时单数,有时复数
正确站位以后,千万不要落单了

分食落单者,并时刻牢记他不是我
法不责众普遍适用于民主制
罗伯斯庇尔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就好像老毛说的,东风西风,你得去占位,想撇清是不行的。至于如何站,站出来的结果,那就要看色子抛出来的结果了。难道我就不能幽默一把吗?呵呵,我的幽默马上见效了,你以为幽默了我一把,你就不会去幽默自己一把啊?在“分食落单者”的事业中,我逃不出,你也别想逃,你能牢记“他不是我”吗?是的“法不责众普遍适用于民主制”,在这些嬉戏的政治游戏中,人民的“罗伯斯庇尔”又被人民砍头了,而且还要继续砍下去。至于“罗伯斯庇尔”的典故,可以去看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伟大而搞笑的结局。所以还是拿破仑的君主制好啊,人们又开始爱起皇帝来了,至于下一个皇帝的波旁皇朝复辟,那些爱皇帝的又站错队了————继续拿去杀头,因为历史的色子这次开出来的不是皇帝。所以啊,这里就意味着天放要重新释放出一些友好的信息素了。

3、

诱捕早就有了。依然上路的人手无寸铁
他只是把自己交了出去
从此听任大海的颠簸。我爱上了他的决绝
把陷阱背后的眼睛采来
给他当萤火

     到了第三节,审美主体和客体就有了一种共同的命运感了。命中的身份是很难摆脱的,“诱捕”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类的担忧,就会转身为了一种情操。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一个“绝对而无待逍遥”的个体的话,介入就成了必然。不管你是以入世的态度,还是出世的态度,你都会不断漂泊在对世界的追问中,从神那里偷得火焰,并把自己拷在高加索山上,任由苍鹰对肝脏的啄食。但给我真正感动的,整首诗歌不是天放的大义凛然,而是他对朋友的担当性。“我爱上了他的决绝/把陷阱背后的眼睛采来/给他当萤火”这里两种解读方式,取决于“上路的人”究竟是审美客体的身份,还是审美主体的身份。我愿意这样去解读,即他要把自己“眼睛”里的火挖出来(即洞彻和真理),照亮他的朋友不断远去,而又茫茫的归途。

正是捕猎者,使我们彼此认出
不,我不会感谢他们
我们相互轻抚,也不能减轻这世界的罪恶
像彼此项脖上有了念珠
我们随身携带信物,使路途更加坎坷

      因为只有这种方式的解读,才能把情感的脉络顺延到这节。人和人的认识都是一种缘分,特别是诗人和诗人之间。诗人应该是来往无白丁的,因为白丁并不会看我们的诗歌,这个铁的事实究竟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稍微清醒一下!从我们接触诗歌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真实的身份就已经要属于文化的精英分子了。诗人对人民的爱往往是不对等的,我们可以去爱所有,但千万不要认为所有人都会爱我们,特别爱是我们的诗歌。这样你伤心起来,也不会那么痛苦。

       在多数情况下,时俗读不懂我们的诗歌,审美历程是人的认识和表达境界的增长,如果我们认为可以放低一点诗歌作为精神的高尚性和文学技艺的精湛性,我们的内心将是最早背叛我们的,并将我们抛掷在时俗的烂泥中打滚。而如果又不是,瞧这个人啊,真是秀才遇到兵。我们的命运就是形影孤单,特别是现代汉语诗歌,因为这个语言的行而上化还远没有完成,等世人能像它的先行者那样,把审美理解的步伐赶上来,我们这些人就已经携带着自己消失在过去的盲流中。

      再者“人民”不是一个可以先验和抽象起来的理想性概念,实际一放到时俗中,就好像列宁说的“无产阶级还有无产阶级的特务”呢。这里要总结的是,民众的蒙昧性是有目共睹的,不然为什么西方传媒会把民众弄得个像傻子,把本是他们和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资本垄断阶级的矛盾,转嫁给民族间的战争?傻子的民众为自己的敌人,而去和自己的朋友战争,一战、二战也是这么来。这里的愚民政策大行起道,所以西方有很多有良知的艺术家愤恨啊,好像卡卡主义等后现代思想流派也是这么来的。这里的事情非常复杂。

三、赋形

1、

被称为对象的它们,无待于日光和月色
更何况那些所谓主体的眼珠子
弄瞎他们,把他们赶出
理想国不需要影子的影子,正如伊甸园
不需要偷食者

       “无待”是一个绝对、超验的事物,所以它是哲学的本体,是理性的中心逻格斯。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理性的书写方式,实际这里才是诗歌祖国。我们过去一直说诗缘情,那么情哪里来呢,情的本身需要思考吗?思想会产生情感吗,也许那更是伟大的情感。我们很多诗歌实际是摆不上台面的,良好的感觉是我们为自己自封的,没有学识和知识作为支撑的诗歌难哦。诗歌离不开想像,你为什么而去想像,这又是一个问题。很多艰苦的阅读和思考,因为一个俄罗斯就只有一个普希金,所以文本的这节是作者和那些思想平庸者的决裂。他感到当下的诗歌环境需要一种净化,本质上是要去倡导一种“去民众庸俗化”的写作精神。

这些被驱逐的人不思悔改,他们造塔
塔尖上高举利剑。他们还说
射向天空的箭带回了血迹
可是,除了混乱和坍塌,语言者和建造者的命运
就从未走出有限公司的大门

       这节的问题提得非常好,现在的中国诗歌环境充斥着一种虚无主义的阴霾,它最早算是从尼采那里来,又被海得格尔加以深化,后来又搅拌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中。实际这本来是西方资本垄断主义,在经过共产国际运动的惊险后,而采取的“去民众神圣化”的策略。如果这些民众感到自己是那么的伟大,当他们拿起枪来造反的时候,就会义无返顾。所以他们和后来90年代西方精英提出的,对民众的“喂奶策略”是一致的。即通过虚无、色情、暴力、低俗、流行等等一系列文化,为民众打造出一幅霉烂的精神。所以我们国家也在行动了,如果敏感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超限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启用网盾和对搜狗的驱逐。实际我们已经在战争中,只不过我们还看不到它的硝烟。

       很多诗人都陷入到上帝的陷阱中去了,他们不仅仅默认虚无黑暗的合法,而且又转过身来对那些精神积极的理想者同行,加以背叛和幸灾乐祸的调侃。实际每个人都是有限者,都是“从未走出有限公司的大门”,但每个人都无法取消理想,要不你还要活下去不?所以叫人去信奉虚无,无疑等于叫你去自杀,有这样的朋友的吗?叫你不去虚无的人,反而惹了身骚,那要死就让你去死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当下一部分诗人,当他们无法从哲学的高度为“虚无”作出澄清,就陷入一种群体性的生存焦虑中去了。此时,拉多一个人垫背,作殉葬品也是好的。

2、

他们一再被饶恕之后,还能做什么
高烧未退的人继续手持经卷
从我佛的脚下往上爬,终于俨然我佛也
眼皮底下只剩一片黑压压

      这些半桶水的虚无者,以为触摸到虚无就触摸到上帝了,就可以和上帝看齐了。看啊,他们狂热地抱着腐烂的真理,俨然把自己当成是佛祖了。现代人似乎很喜欢去剽窃神的位置,文艺复兴期间,理性的人学意义经过近代西方的犬儒哲学和重商主义,已经极大地策略化给人的堕落。人已经没有多少廉耻感,上帝死了,我就是世界,狂妄而又以人为食。

我佛慈悲。让我做一名小工匠
为你修一修趾甲,并在它的趾缝中安眠
让我的肩胛在荒凉中长草,并盖过
那些由黑变白的头发

      如果这节说是作者对世界的谦虚,实际更像是对那些假神和半神的讽刺。我很早就开始反题人学了,以后哲学的下一个话题必然会转还给本体,而开创出一个新的太空时代。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似乎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灾难,以完成人学对自己的反思,并提供起契机。我们活在一个旧有体系的瓦解进程中,它伴随着西方的没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危险性。这段最后两句比较好理解,它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感,以及不被潮流所确证的事物。

3、

现在,我可以随物赋形了吗
手杖一样的秃笔,会伴随我走向彼岸吗
俄狄浦斯已经弄瞎了自己的双眼
他的母亲和妻子已经悬梁
为什么我还能拥有风烛残年

      头两句是作者对自我“正业”和“正命”(佛语)的怀疑,乃至谴责。“俄狄浦斯”有两种方式去解读,一种是佛罗伊德的方式,但我不大想去言说它。那么我们按传统的神话方式去理解,“俄狄浦斯”在命运的安排下,竟然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杀其父而娶其母并有生育。所以整个事件是一种羞辱感,所以“俄狄浦斯”把自己的眼睛刺瞎了,不想再看到这难堪的人生。所以作者“羞辱”和“不屑”于与平庸性为伍,也许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思想。

还在摇曳的光影中看见那些模糊的字迹
并听见渐渐低下去的交谈
得到庇护的幸运儿,我不用寄身荒原
牧师在教堂的钟声中消失
我坐在世界的屋宇下,向谁忏悔

      “还在摇曳的光影中看见那些模糊的字迹/并听见渐渐低下去的交谈”,这两句源于朋友之间的真诚交往,此时他们就要分道而去,其中的悲伤是可以理解的。“得到庇护的幸运儿”是作者对友人出世思想的责怪,“我不用寄身荒原”则为作者入世的言志。因此作者对世人的担当精神并没有改变,“牧师在教堂的钟声中消失”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它有一种神秘性。但我们把“牧师”理解为历史上的那些圣人,则比较妥当,因为圣人和巫师其实在远古时期是相同的身份。也就是当他的朋友不在“圣”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天放所感到的孤独和痛苦就是“我坐在世界的屋宇下,向谁忏悔。”我想不管天放说过一些什么出格的话,美都会原谅他的,因为美必已知道你的心。包括他的朋友,因为他是也从那里来,也要到那里去的。

(完)

21

主题

0

好友

175

积分

沙粒

石子
657 颗
帖子
175
在线时间
214 小时
15#
发表于 2012-3-2 11:12:40 |只看该作者
原来诗是这样读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79

主题

0

好友

2479

积分

贵宾

Rank: 2

石子
1662 颗
帖子
2479
在线时间
1496 小时
16#
发表于 2012-3-2 14:03:53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自己来解,只怕比他的还要更复杂,呵呵。
17#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Archiver|手机版|朴璞作家网   

GMT+8, 2024-4-25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