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27
- 最后登录
- 2024-9-4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27921
- UID
- 22986
- 精华
- 17
- 帖子
- 27921
- 在线时间
- 6482 小时
- 石子
- 10837 颗
- 帖子
- 27921
- 在线时间
- 6482 小时
|
发表于 2012-2-18 15:23:19
|显示全部楼层
借阳暖这个帖,将袁鸿钧老师读《归园》之后来信的相关看法抄录如下:
《归园》题目是眼睛,也牵涉到主题。如果是写紫蕙个人的成长过程,知青的题材就显得游离了。十六章里,与知青题材有关的就占去八章!当然,写归园八天,归园开头(倒叙)、归园结束,从结构的需要,可以理解;但两种题材并重,《归园》就不算是自传,而又是歌颂知青情谊的作品了。
小说是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反映生活的,紫蕙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她性格孤僻,也不缺乏柔情。正是“在如冰似铁的外表之下却有一颗比一般人都软的心”,她能经历各种磨难、终凭自己的意志办成就为一个大作家。
其他人物形象,就不那么鲜明突出了。“紫三角”中的最重量级人物程中和伍柏,虽然也写了他们的发迹史,但也难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你擅长散文语言,人物的对话很多,但用词造句却都是一样的文人腔调。知青众人,当年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历相同,用词造是相同的,但经历了近三十,各人都变了,语言应该也有变化……紫玉的语言比较好,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
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我同意你的说法:“作家,就是用手中笔,去挑战人生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去挖掘和创造美。”文学就是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就认识作用而言,读者从中可以认识到五十年前海岬镇那些地方还残存着那么浓厚的封建意识,这种封建意识刘多么扼杀人性!从紫蕙的爱情经历中认识到“同情不是爱”,从大队长陈长运逃港事件、支书陈海潮被枪毙、从紫家被抄查、紫父坐牢,从紫蕙入团难、从金湖村土皇帝吕双喜、德州暴发户牟必胜,从“赛虎系列”、德州市委书记要求写遵命文学……无一不是具有教育意义、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几十年前前后后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若说教育作用,我最欣赏的是母女关系的描述,真是如何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活教材!审美功能不说了,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都称得上是范本。
《归园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浪费了青春”加以否定,却又充满情绪,矛与盾达到了高度统一,有些难理解。
我很欣赏文中不少言辞和题材鞭挞时弊。对,知识分子穷酸万岁!人活着要有骨气,我赞成学陶渊明、鲁迅、闻一多,连《百花齐放》(郭沫若诗集)的文字也不要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