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30
- 最后登录
- 2022-4-29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3296
- UID
- 22993
- 精华
- 9
- 帖子
- 3296
- 在线时间
- 445 小时
- 石子
- 643 颗
- 帖子
- 3296
- 在线时间
- 445 小时
|
发表于 2011-10-22 16:53:57
|显示全部楼层
远远地看着你——《归园》巡礼
想和你再去吹吹风
虽然你是不同时空
还是可以迎着风
随你说说心里的梦
……
这是张学友《想和你去吹吹风》中的歌词,也是李勤长篇小说《归园》的结束语。
李勤有梦,梦在《归园》!
一
远远地看着你,《归园》
《归园》是作家李勤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她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和总结,这对于一个正直地走过自己文学道路的人来说,回望并记录下过去的辛甜苦辣,“岁月酿成的,绝不是一杯甘淳的美酒!其中的辛辣和苦涩,有时也很够呛!”(引自《归园》)无疑这是她的财富,值得她自己慢慢回味和收藏,也值得读者共同分享。
作为同代人,李勤经历过的,我几乎都经历过,“在劫难逃一代同”,真的是“在劫难逃”,知青生涯,粉笔生涯,文学生涯,先天不足又心比天高,身为弱者又企望为“弱者”呐喊,自己尚未得到“解放”又奢谈“解放”全人类,在无休无止,披星戴月的“修理地球”的生涯中,无端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空耗着自己的生命,也空耗着别人的生命,……然而“这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我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问题!”(引自《归园》)。作者忠实地记录着,因为事无巨细,一经物换星移,就都化为如烟如梦的前尘,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而唯一能够给记忆填补空白的是淡淡的墨痕。李勤,正是通过她的淡淡的墨痕带着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和刚刚走过的时光,诚然,《归园》中的生活图景都是作者所不能忘怀的而这些生活图景,在李勤侃侃而谈,平和,智慧的文字中而生动、丰满、立体起来。因此,也使读者读后久久难忘。
“淡淡的墨痕”,是《归园》文字的一大特色,没有压抑、焦虑或者亢奋、激动,没有刻意加工,没有浓墨重彩,有的只是以一个民间知识分子的智慧调节着自我的平和、通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世的无常和无奈,而不是愤世嫉俗或者怨天尤人,这应该说是一个境界吧!
“淡淡的墨痕”是写真,是素描,是“达芬奇画蛋”。就像老朋友在聊天,在家长里短,在摆龙门阵,,而默默流淌出“紫三角”、“归园八子”、“沈茵”、“段膧”、“天放之楠”、“风轻扬”……等系列人物群体,由“知青情结”到“归园情结”。由“蕙兰居”到“朴璞之园”,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不经意间,作者在引领着我们随着她的人生轨迹去再现着我们各自走过的生活道路,特别是同一代人,亲身经历招致亲切感油然而生。“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我们,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先天不足,而不幸的又遭逢教育的后天缺失,在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狂热的因子,我们生来就是灵魂扭曲,营养不良的。但与生俱来的饥饿恐慌和狂热追求,让我们极尽可能地兼收并蓄一切能够接触到的,并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烹制一锅大杂烩……”这是主人公紫蕙的话,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和真实写照,既是生活的真实,又是真实的生活,这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的《归园》之中。一个“真”字,昭示出《归园》的精髓所在,也是我觉得《归园》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欲语唯真,非真不语,非全真不语。”(引自法国大百科全书学派的观点),唯其“真”,使我们在阅读中不其然地感到“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的共鸣和通感。因而啊,别林斯基说过,“在有真实的地方就有诗”
我们不妨把《归园》当诗读。
一首现代版的田园山水诗!
二
远远地看着你,你在《归园》。
既是自传体长篇小说,主人公紫蕙无疑写的就是李勤自己,这里,我们尽可以对号入座。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作者披肝沥胆,才能得到读者的信任,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而没有真正的感情的文学只是伪文学,文学的可信性特别是人物的可信性离不开感情的真挚性。
紫蕙,就是李勤无保留地解剖自己之后向广大读者推出的一个人物,在这一个人物的身上,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跳动着的一颗善良的心。
“紫蕙此生不变的愿望,就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小时候,是想做对家里有用的人,不让再被爸爸骂‘没用’,长大成人后,紫蕙这个愿望就逐渐扩展为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引自《归园》)基于这样一个愿望,在紫蕙身上我们便时时可以看到“助人为乐”之光的闪现。
于是,对饱受苦难的外婆,对到医院看病带不足钱的不认识的病人,对外出晕车且无钱回家的陌生的老阿婆……紫蕙总是尽可能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并说,“……帮助了人家之后的那种心境,是多美妙!”
于是,面对着“紫三角’”中的另外二角,面对着这么优秀且志同道合又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异性朋友,心知肚明他俩对自己的爱慕之情和关心之意,因“善良”的想法作怪,深恐接受了其中“一角”而破坏和影响到另“一角”的关系,只能硬生生把知青时代那么一段美好的感情深深埋下,以维护“紫三角”的稳定。
于是,在好友沈茵随着年岁的增长,掂量再三“放弃了理想主义”(引自《归园》),准备好好经营小家庭,过一份平常的日子时,紫蕙竟想起了用文学干预生活的“善意”,“随便编了一个粗枝大叶的故事,(引自《归园》—),对沈茵大加鞭挞,差点失去了沈茵这个好友。
而紫蕙的善良,则集中的体现在婚姻家庭,特别是段艟身上。
《归园》第九章,李勤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叙述了紫蕙这一段当时(即使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的婚姻,“紫蕙会在三十岁以前结婚,已经出乎许多人意外,紫蕙会和段艟这么一个人结婚,则令更多的人难以置信”。(引自《归园》),主观上,紫蕙当时正处于“闭关”时期,并且在梅岭知青场就发出了独身宣言,以致父母信这种形式宣言;献身文学,一生独身。信中,我们也可以感到紫蕙那么一个“善良”的愿望;既然无法给‘他’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不能给‘他’以家庭特有的幸福,就不该占据‘他’身旁特定的位置,不该无形地剥夺‘他’的天伦之乐……客观上,段艟又小于紫蕙,既一脸稚气,只是紫蕙小弟紫旸的同学,左看右看不过是一个“小字辈”,又没有感情基础,两个人,摆在一起,怎么看都不般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不点”,令紫蕙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像对其他的异性那么的冷峻,使他得于三天两头甚至一天几次出现在紫蕙的小屋里,日久生情,由崇拜而喜欢而慢慢的产生了感情,以至于不顾一切地发起了追求的攻势,不惜透露自己本不能示人的“生理缺陷”,更有甚者,不惜以“自杀”相逼,而令到紫蕙那颗善良的心时时“自责”;“对方透露了生理缺陷这样的隐私之后,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拒绝他了,拒绝就等于亲手把他推上绝路!”“万一他真的自杀了,我能心安理得吗?我就不心痛吗?”真实善良得可笑,但可笑的善良毕竟是善良。不过,在紫蕙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善良,只有更善良,以至于在段艟三番五次地变卦,离开了又回来,回来了又离开之后,紫蕙一次又一次地妥协了,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搭了进去,“紫蕙把结婚当成做好事,把心一横,我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引自《归园》)于是,以双方共同为文学事业而奋斗作为前提条件,完成任务式的完成了这一人生的终身大事,只不过,缺乏牢固感情基础的婚姻终究未能终身,只是完成了一个从结婚到离婚的一个轮回。
这对主人公来说是一个悲剧,但这样的悲剧却无可指摘,不是双方中有一方感情出轨或者移情别恋,究其原因,竟然是双方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段艟善良地认为一心一意爱紫蕙,能给紫蕙以幸福,即使是离婚,也因为是段艟想放弃文学事业下海经商,赚更多的钱以改善家庭经济,而紫蕙善良到把婚姻当成做好事(实际上很有游戏的味道),像帮助邻家阿婆一样,“好人做到底”,整个过程,一如作者自己所说的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事实实!
面对人生遭际,紫蕙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痛不欲生,作者仍然是用平平淡淡的笔调,平平和和地描叙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向读者展示出人类的“性本善”。《归园》的成功,正是塑造了紫蕙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个性,有担当又有不足,有缺点的人物,而通过紫蕙,通过紫蕙身边的人物群体,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善良的人性的光辉,从这个层面上看,《归园》确确实实是一部书,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三
远远地看着你,你在构筑《归园》。
读过长沙女子郭六芳的诗: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阳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郭六芳《舟还长沙》
美从何处寻?美在心中寻,美从哪里来?美从距离来。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里,常常对美的形象熟视无睹,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远远地望着,才发现自己原来就生活在美的画图中,读书也是这样,一段一段地读,一章一章地读,你也许没有沉浸在美的感觉中,只有读完后跳出书外,慢慢地品味,远远地审视,细细地把玩,你才能领略其中之味,,并不断地发现美,感知美,直到溶进美的意境里。
《归园》,作者精心构筑的就是美的花园,向往和追求的是美的世界,理想的“桃花源”。
《归园》的美,有一砖一木的美,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作者精心而又自然地穿插着自己的一些诗歌、散文,恰到好处地给一幅幅的生活图景以恰如其份的花边和点缀。诗歌《坐化一个世纪》、《惊喜》、《春日沉吟》自是诗意盎然,散文《杯中风景》、《偶然》、《迷失的纸船》也美不胜收。这一砖一木就像雕梁画栋,穿行巡礼中,你有时会禁不住地惊叹其匠心独运!
《归园》的美,是整体结构的美,整部《归园》,十六章,二十多万字,文笔流畅,节奏舒缓,结构紧凑,一如依山傍水浑然天成的园林建筑,不论是状山石泉涧,屋庐竹树,或者是描海角沙滩,草生木长,按之望之,深浅浓淡,如泼墨长卷,幽华可爱!
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紫蕙经常在学校大门门廊上织网。学校门口是个大操场,不远处是个水塘,水塘过去就是一片田地,可以望得到自家的菜地。再往远处望,放尽眼力往最远处望,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淡紫淡蓝的山!起初,紫蕙以为那是云山雾嶂,以为天气起变化就会消失。但是,天长日久地眺望那片淡紫淡蓝的山,却总在前方,有时候云绕雾罩,有时候则明朗清晰,看得出凹凸。多神奇啊!云雾缠绕的时候,紫蕙把它想象成仙山幻境,明朗清晰的时候,则看成了一座座院子……”
山海云雾,人物田园,神奇变幻,淡紫淡蓝,家住大海边,人在画图中!
正是这样的美的文字,导引着读者跟随着紫蕙们享受着“归园十日游”,追思起曾经有过的青春热血,将三十多年走过的路“一网打尽”,并借程中的口:“青年时期埋下的理想火种,还在胸口发烫,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是啊,温习过去,变硬了的心也会柔软的。岁月虽已流逝,人生慢慢变老,但我们可以对着太阳说:信念不会改变!
自然美艺术美在这里升华了,升华成心灵的美,这一刻啊,你尽可以把《归园》当成一幅画去欣赏,一幅绿水青山的画。
对文学的看法,历来有两派之争,一是功利派,主张文学要干预生活,改造社会人生;一是闲适派,认为文学是人生的点缀。这两派各有各的道理,其实都没有说错,功利的严肃的文学与闲适的轻松的文学都有存在的理由。鲁迅是功利文学的一面旗帜,但恰恰是鲁迅提出了文学是人生余裕的产物的观点,他曾经说过:“……文学只是人生余裕的产物,可以表达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崇敬鲁迅的李勤的青少年时期,在文学方面颇有大志,慨然以通过文学干涉生活,改造社会为目标,反抗情绪非常高,和恶势力旧习俗不共戴天,直白地要为受压迫的下层妇女鼓与呼,俨然就是文学的“庙堂之士”,时过境迁,虽然她自己也许没有感觉到什么变化,但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倾向性的转变,慢慢地由功利主义向闲适方面的转变。《归园》就是例子,这个时候,她已是一个“山林之士”了。这也许是她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归园情结”的原因吧。抛弃了愤世嫉俗,没有焦虑亢奋,用淡淡的墨痕去描绘“真”,用以心换心去勾勒“善”,从“真”和“善”出发而升华为“美”,唯真,唯善,唯美;尽真,尽善,尽美,我认为,这在浮躁浮华的社会中,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追求吧,尽管这很难很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