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27
- 最后登录
- 2024-11-22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27922
- UID
- 22986
- 精华
- 17
- 帖子
- 27922
- 在线时间
- 6494 小时
- 石子
- 10854 颗
- 帖子
- 27922
- 在线时间
- 6494 小时
|
“这几天和你们相处,我发现有一个现象特逗,就是你们这些前知青,说起话来,语言风格很不一致,让人感觉有点滑稽。”李敏孜突然挑起新话题,见当过知青的几个人都睁大眼睛看过来,却都不开口,便接着说;“你们一见面就斗嘴,这是特色之一。斗嘴时妙语如珠,也很是有趣。但你们交战双方的语言习惯,却让我很是迷惘。”
“语言风格,语言习惯……嗯,我曾听到过如此质疑。”紫蕙颔首,若有所思,“天放之楠在评论我的作品时,就说过我的语言不纯粹……”
李敏孜雀跃道:“英雄所见略同吖!那么,对此你有何答辩?”
紫蕙环视沈茵、叶建中等人,说:“你们怎么说?”
沈茵不以为然地说:“一直都这么说,没注意什么风格。”
叶建中对李敏孜说:“你能不能说详细点?”
李敏孜想了想说:“比如说,你们有时候说得很老土,像农村阿伯说的,年轻人谓之‘伯’,有时说些现在已经不用的政治性语言,老旧得有点陌生,像刚才你们常常提起的‘根正苗红’、‘斗资批修’等等,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来自那个年代的,但有时又有非常新鲜的词儿,甚至是最新流行的网络语言,而且你们是在同一句话里混杂着使用的,完全没有过渡,这样一来,就有点纠结了。对不起,纠结是网络最新流行的词儿,含意也很复杂很纠结,相信你们也都知道的。呵呵。”
叶建中轻松地答道:“这说明我们知青与时俱进呗。你说是吧,志强。”
“嗯,建中说的没错。知青是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毕竟不是农村阿伯,而且我们从五十年代走过来,如果不与时俱进,还不早给时代淘汰了,怎么还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彭志强慢条斯理地说着,然后把话柄递给了紫蕙,“紫蕙你是专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肯定最有心得,你来说说。”
紫蕙缓缓点头,深思熟虑地说:“我想,多元而善变,正是知青语言的特质,是时代与社会诸方面因素造成的。记得吧,在知青场里,领导们给我们灌输最多的,就是‘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活学活用’……”
“对,我最喜欢强调的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叶建中兴奋地附和。
“所以,不难理解——知青们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意识地摒弃文绉绉的语言习惯,加进一些有乡村气息的粗言俚语,所以有时会让人觉得‘伯’,但知青本质上的文化标志没有发生变化,其语言文字传递着时代气息。‘活学活用’这一理念浸透到知青的骨髓里,所以我们比一般人更具有兼容性和灵活性。我们不追求完美,而崇尚实用,无论言还是行,我们都会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而活学活用。相应的,知青一代的文学作品也不唯美、不纯粹,因为我们没有唯美和纯粹的本钱!
“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我们,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先天不足,而不幸的又遭逢教育的后天缺失,在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狂热的因子,我们生来就是灵魂扭曲、营养不良的。但与生俱来的饥饿恐慌和狂热追求,让我们极尽所能地兼收并蓄一切能够接触到的,并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烹制一锅大杂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