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0-2-15
- 最后登录
- 2011-10-26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77
- UID
- 28126
- 精华
- 0
- 帖子
- 77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石子
- 0 颗
- 帖子
- 77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翌年农历五月,清兵大肆攻击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八月,朝廷派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将曹变鲛、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兵部郎中张若麒、总兵王朴、李辅明、吴三桂等13万大军出关救援,于松山城北乳峰山冈结营。吴三桂等在塔山等地被清军击败,先继逃至杏山据守。曹变鲛闻败,率军会合洪承畴固守松山。越数日,吴三桂率军在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自是锦州围益急,而松山城亦被清军围困,守城士卒不过万余人。九月,曹变鲛带兵突围,均无法突出清兵重围。在松山被围时期,还发生一件朝廷追究姚恭有关责任的事情。据台湾內阁档库档案《明清史料》:崇祯15年2月11日,兵部为奏报东征赏功等事追责姚恭的奏章曰:“事由。咨宣大总督煩炤明旨內事理,希将怀标监军道姚恭冊开闯围阵失銀有无的据,应否开销即察明,据实具奏施行。”至同年2月24日,姚恭在松山城起草回复奏章,為敕书闯围存松事呈报朝廷曰:“事由。题为茲蒙皇上調任永平,例应将原領敕书赴山东布政司按季汇繳。今既存松,理合题知。俟松山解围之日,容臣照例赍繳。”大意谓:现蒙皇上(即崇祯)调任永平监军道按察司副使,照惯例应带皇帝的诏书到山东布政司报到,移交在山西宣大怀标监军道任职期间的一切事务。但现在被清兵围困于松山城,只好先行呈知,待松山解围之日,再按例赍缴。此奏章为海丰先贤姚恭的亲笔手迹,距今367年犹然存于台湾内阁裆库浩如烟海的档案之中,是研究海丰历史人物和姚氏族谱的珍贵文物。
崇祯15年(1642)农历二月,守城副将夏成德为清将收买,竟为内应,松山城遂破。《明史?传〔十二〕?曹变鲛》谓“承畴、变鲛、廷臣及巡抚丘民仰,故总兵祖大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副将江翥、饶勋、朱文德,参将以下百余人皆被执见杀。”其实,这是(清)乾隆末年张廷臣主编《明史》的误记。姚恭等虽然被清兵俘虏,但当场并没有被杀,而是跟一群被抓的将领随洪承畴被押往盛京(沈阳)。洪承畴被劝降清,姚恭等主要将领亦随着洪承畴一起归顺清朝。只有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100名不愿降清的军官被杀。《松锦大败》一文载:“崇祯15年二月二十一日,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其子夏舒,前往清营与豪格、多铎联系献城投降之事,约定于二十八日夜动手。至此日夜,清兵发动攻城,夏成德如约内应,松山沦陷。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祯,副将江翥、姚勋、朱文德等被俘。最后,邱民仰等100名军官、3千余名士卒被一齐诛杀。……而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廷。”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决战中,明主力大军全部覆灭。经此一役,明政府在内忧外患下风雨飘摇,开始走向下坡路。
松山战后,曾广泛流传洪承畴等守将全部在大战中战死的消息,当时崇祯皇帝就信以为真,曾为洪承畴等松山守将立祠祭拜,后来得知洪承畴等投降清朝,气得下旨命人立即拆毁。姚恭在松山战役中没有被杀,可以从姚氏族谱和公平姚氏后裔的口碑资料中得到证实。民国34年仲冬印的《海丰县姚氏族譜》载:“公(姚恭),姚应明公长子……历任怀隆山东按察使司,奉敕监军永平道,所至有政声,士民敬重勒石以留纪念。顺治4年卒于山东,享寿五十八岁。”又《海城镇志?人物》载:“姚恭,号云响,天赋不凡,孝友性成。崇祯元年(公元1628)闻父逝世,徒步奔归,守丧三年。居家读礼,自书“读圣贤书,行平等事”以自铭。服满事清室,屡升山东按察司,政清行廉,有饮冰食蘖、坦易待人之声望,人皆爱之。顺治4年(1647)卒山东。”就是说姚恭在任官期间,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因此每到一地任职,都受到当地士绅和老百姓的敬重,勒石立碑颂扬其政绩。
姚恭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随洪承畴归顺清朝之后,出任山西巡南道。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苗月宁《清代督抚保举藩臬现象探讨》一文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內阁档库档案,也写到刚升任为山西宣大总督的山西巡抚马国柱向顺治皇帝保举属下巡南道姚恭老诚持重,堪為按察司,請敕部复议上請遴补施行等情况。奏章曰:“顺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山西巡抚马国柱揭请遴补臬司,??守宁道臣娄惺伯精敏开爽;巡南道臣姚恭老诚持重,守东道臣吴一元,详慎劲干之材,此三臣者若得一人从近任使,朝命夕就职”。清順治1年~3年,姚恭调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潞安兵备道等官职。《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载“顺治元年甲申九月,调永平道佥事姚恭为山西按察史司副史”(卷8第83页)。至顺治4年(1647)病逝前夕,姚恭升任浙江布政使司參政(从三品),分守溫处道。其六个儿子也大都在清朝任官职。安微省名胜古迹采石矶留有清初姚恭题撰太白楼联一副。联曰:“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一时成为名联传诵至今。
当社会上流传姚恭在松山战死的消息传到安微省时,兄弟情深的姚敬悲恸欲绝。恰逢任期届满,遂挂冠而去,回到家乡海丰县城内。清顺治3年(1646)农历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两总兵率数万清兵从五坡岭攻入海丰县城北门,于是清第一任海丰知县王候宠入署海丰县,开始了清政权统治。为了安抚海陆丰人民的反抗情绪,清廷派来降清的明末最后一位海丰知县李玄,游说当地士绅与清廷合作或出任官员。此时期,在海丰城内隐居的姚敬不愿仕清,因此为避开骚扰,携仆人长途跋涉地登上莲花山顶海拔920米处,在莲花古庵附近的山窝搭寮隐居,读书明志。姚敬携款原准备在山顶办学兴建书院,召集海陆丰、归善一带的优秀学子讲学授课,以度余生。后经过深思,恐清海丰县署以集会造反为借口屠杀学院师生,故将此办学经费,转为重建明末被山贼烧毁的莲花古庵两座,请印真和尚重新主持。并捐铸千斤大铜钟一口,悬挂于庵庙之中。清晨,洪亮的钟声,飘荡在山下归善、海丰两县交界处的上空,附近村庄都能听到。始建于明崇祯6年(1633)的莲花古庵遂成为明末清初莲花山的最大丛林。当时有海丰文人笔记载:“县里子弟日游者甚众,此亦系丰邑胜景。”姚敬在莲花山顶稳居读书期间,著有《黛永楼集》。其中流传有五言诗两首云:
寰海万千亩,莲峰别一天。古庵依怪石,新榻听啼鸢。
赏月愁无酒,沐风喜欲仙。心闲境自适,何必问彭年。
吞吐树摇月,卷舒云化龙。初凝玄圃岭,原是莲花峰。
对弈轻肥马,赋诗笑紫封。人言兹地恶,我爱万年松。
诗中透露出他与寺僧赋诗弈棋的悠闲心境和热爱乡土莲花山景物的情绪。姚敬在山中住了几年的时间,于清顺治5年(1648)夏逝世,享寿50岁。由印真和尚为其诵经礼葬于公平赤土。其在莲花古庵外山谷的读书稳居处,后人谓之“书房窝”,遗址尚存。
(编后记:清兵入关之初,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结果我们的汉族先人都剃了发,留起辫子来。都做了大清的子民。姚恭是一位为官清廉、老诚持重,有饮冰食蘖、坦易待人之声望,每到一处都受到士绅和老百姓的敬重和颂扬,是明末清初一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是海丰人民优秀的历史人物。姚恭降清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因此,丝毫不会影响其光辉形象。)
参考文献:
1、乾隆版《海丰县志》(林泽民辑校)
2、《明史?传(十二)曹变鲛》
3、叶良方《古墟沧桑》
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及《世祖章皇帝实录》
5、民国34年仲冬印的《海豐縣姚氏族譜》
6、《海城镇志?人物》
7、《鹿境蔡皇襄手记》
8、公平姚氏后裔谈话录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