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璞文学论坛

标题: 读书札记 [打印本页]

作者: 书生    时间: 2010-4-29 06:39
标题: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01.【短篇小说《厄歇尔府的倒塌》  [美国] 爱伦?坡  马爱农译】
    阅读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厄歇尔府的倒塌》,给人最为深刻最为震撼的直观印象是“房屋”的倒塌和房屋主人倒地而死两个形象的相互重叠,这样的恐怖印象准确而真实。
《厄歇尔府的倒塌》是用第一人称叙述出的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世界。叙述者“我”是一个与主人公厄歇尔童年时代就像是的老朋友,遵从厄歇尔的召唤,来到厄歇尔府,并叙述了来到厄歇尔府的路上所见所感以及到厄歇尔府以后经历的一切。最为重要的是,“我”是厄歇尔家兄妹双双死亡和厄歇尔府顷刻间倒塌的目击者。
“我”来到厄歇尔府,又离去,是“进入其内;处于其外。”进入其内,得以叙述。出去其外,让读者感受到叙述者就像报告者一样离我们更近。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文学作品是“假设性的语辞结构”。这个“假设性的语辞结构”所构成的文学世界时内指的,其中的人物及其行为和命运,只有在这个虚构世界中才符合逻辑。
               ——刘俐俐《精神的崩溃与房屋的倒塌——<厄歇尔府的倒塌>的文本分析》
段落选摘:
在那年秋季的一天,整个白天愁云惨雾,死气沉沉,听不见一点声音,黑压压的乌云低悬在空中。我骑着马,穿过一片特别阴郁肃杀的乡村,最后当黄昏渐至,夜幕四合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那座忧郁的厄歇尔府。
(从小说的第一句话开始,我们便感受到了一种恐怖、阴郁、凄惨的气息。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作者可以营造的氛围丝毫不减。这与爱伦?坡的创作理念不无关系。爱伦?坡是西方现代颓废派文学的鼻祖。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达到“一种效果”,即作家通过艺术创造使得读者得到某种刺激,比如恐怖。这也与爱伦?坡对于美的认识有关。爱伦?坡认为,“美是诗唯一正统的领域”,“最能充分地表现美的语调是‘哀伤’。”、“忧郁是所有情调中最正宗的”、“最富有诗意的忧郁话题是死亡与美的紧密结合”。——徐威)
“我要死了,”他说,“我一定会在这可悲的疯狂感觉中送命。就那样,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出路。我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感到害怕,倒不是害怕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害怕它们带来的后果。一想到任何意外,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令我敏感焦虑的心灵受到震撼,我就感到不寒而栗。说实在的,我倒不怕灾祸,怕就怕灾祸带来的绝对后果,它使我胆战心惊。在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下,在这种凄惨可悲的处境中,我感到那个时刻迟早会到来。我定会在与恐惧这个狰狞幻影的一次抗争中,彻底放弃我的生命和理智。”
                                               2010-4-27
02.
小说的叙述是对事件的典型叙述。相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叙述出来的仅仅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没有被叙述出来的部分就是空白。所以,空白是由时间的本体而产生的,事件是绝对的,叙述是相对的。海明威曾经用冰山在海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海明威认为,叙述出来的部分就像冰山,是八分之一。没有叙述出来的是水面之下的部分,是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沉默地存在着。正是因为海平面以下沉默着的八分之七,海平面上的冰山才能如此壮观。
                                               2010-4-27
03.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促销想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想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学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的安逸闲散的搭配,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
   
                      ——朱光潜《从生理学谈美与美感》(《谈美书简》)
04.
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弗洛依德
艺术和美最先见于食色。食,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
古希腊流传的两条文艺信条:
1.        艺术摹仿自然。(艺术是第二自然。)
2.        文艺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摹仿(变现、反映)自然是否真实。
05.【移情作用】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者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和转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现出移情作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朱光潜 《谈美书简》
06.
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诗不是某一个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全感官或超感官的东西。
                              ——戴望舒《诗论零札》
07.
    如果没有承担巨大苦难所带来的泪水洗涤和净化,那些华彩乐章、宏大叙事、神性传说,似乎都是荒诞和不真实的,也难以被那神圣的理性精神所传承。因而尼采说,悲剧的诞生,也诞生了人类的伟大人文之美。
苦难没有理性的提升,就不能形成对灵魂的深刻和救赎。
                 ——冯楚《野葵花意象下的乡土中国》(《自由的奴隶——冯楚十年诗歌批判文集》上卷)
08.
           《还原》
现在向你们描述我的祖父
  那个五十年前得肺癌痛苦死去的
  瘦弱的老头,我从没见过面的祖父
  描述我的祖父就是还原我的祖父
  首先要为祖父还原他的村庄
  还原他的村庄的孤独、衰败、颤栗
  祖父一辈子在这个村庄里生活
  他在贫困、悲苦、脆弱、潦倒,和长期的
  病痛中,活过了短暂的四十八岁
  我要把村庄还原成一盏贫寒的油灯
  祖父深夜在暗淡的油灯下推碾子,咳血
  土屋中一扇虚掩的柴门
  风吹一次,就吱呀响一声
  祖母站在柴门后面,怀里抱着我还不满
  周岁的父亲,门外一声狗叫
  祖母把我父亲往怀里搂紧了一点
  村后的十亩荒地都是祖父开垦的
  我想还原他的劳动
  他抡锄的姿势,向下而弯曲
  还原他的一个歉收之年
  祖父站在檐下,既不言语,也不哭泣
  最后,我把祖父还原成山体、草木
  让他永远睡成山的模样
  让草木在他的身体周围永远摇曳
                             ——田禾《还原》(选自田禾的诗集《野葵花》)
09.
非诗的概念最早来自智利伟大的诗人帕拉发起的诗歌与反诗歌运动。他反对诗歌的抒情,反对诗歌的想象,反对诗歌的象征。而主张诗歌“原始的诗句,清澈如水”,“反诗歌就是回到诗歌的根部”。所以,帕拉的诗没有所谓诗性语言,基本上都是叙事式的,是散文化的,其语言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现实白话。
——冯楚《野葵花意象下的乡土中国》(《自由的奴隶——冯楚十年诗歌批判文集》上卷)
10.
一首好诗的意境,除了词语的运用,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情感投入,内心对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在意象与具象的认知中,能找出最能代表诗歌的核心价值的那份质感。诗的性感是外在的,但是诗的质感是内在的,它把握了意境的深远程度。
&not;——冯楚《野葵花意象下的乡土中国》(《自由的奴隶——冯楚十年诗歌批判文集》上卷)
11.
艾罗斯特拉特(Erostrate),古代埃菲斯城的一个市民。他想用一件惊人的破坏行为使自己和那些东征西伐的“英雄们”同样永垂不朽,就放火烧毁了据说是列入世界七大奇迹之中的埃菲斯城中的狄安娜神殿。这件暴行粗怒了埃菲斯城中的市民,他们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任何人提起艾罗斯特拉特的名字,违者判处死刑。后来,“艾罗斯特拉特”就在西欧各国语言中成了“以无意义的行为是自己出名的人”的同义词。
12.
这几天读了奥地利诗人策兰的诗歌。在我读的几十首诗歌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是石头。由此想起海子的诗歌意象群,比如麦子、太阳等等。
我在思考,每一个优秀的诗人,是否都应该有自己钟爱且独特的意象。如果是,这个意象又该如何选择。
对我而言,这是个问题。
                                             2010-5-08
13.
读北大怪才余杰的《冰与火》,感慨良多。中的文字皆为余杰大学求学阶段所写,广泛的阅读面,独特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实属少见。
读完之后,惭愧不已,无地自容!
                                            2010-5-11
14.
重读泰戈尔的诗歌,体会到一种至纯至真。这样纯真,越来越少了。时常读读,有益健康。
                                               2010-5-12
15.
读俄罗斯布罗茨基的诗歌,尤其认真的读了《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和《黑马》。这两首皆为布罗茨基的代表作。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绝对是一首奇异的诗歌,两百多行的长诗,反复出现睡眠、沉睡等字样,是诗人写给另一个逝去的诗人的挽歌。读这首诗歌,需要静下心,慢慢地进入布罗茨基描述的黑暗世界,然后再漫长的描述之后,感受诗人发出的声音。在沉睡的世界里发出的声音,尤其响亮。
《黑马》全诗充满了新奇、独到而精彩的比喻,一读到这首诗,便被一种来自语言本身的力量所征服,“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诗一开始就不同凡响。这其实是布罗斯基自己的精神自画像。他“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所以他成为一个诗人。
回到宿舍上网查了下资料,得知写《黑马》时布罗茨基21岁,写《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布罗茨基24岁,内心震撼不已。
                                                2010-5-13
16.
重读莫泊桑的经典作《羊脂球》、《西蒙的爸爸》和《我的舅舅索斯泰纳》。莫泊桑是语言大师。他不已纤巧华美的辞藻取胜,而是以平易通俗、准确有力的文学语言征服读者。
我读外国的小说,常常因为他们晦涩的语言而产生一种无奈感。但是,读莫泊桑的小说,却给我了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
读完《羊脂球》,心中忿忿不平,有一股气。我为羊脂球叫不平。羊脂球是个妓女,但是我在的心中,她比那么所谓的上流社会(资深贵族布雷维尔伯爵、商业大亨卡雷?马拉东、胖乎乎的卢瓦佐)纯洁的多。《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他们虚伪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莫泊桑不愧是为短篇小说大师,刻画得极为成功。
《西蒙的爸爸》是一篇容易打动人的作品。其中的人物也刻画得相当形象,没有爸爸而遭人取消的西蒙身上有一种孩童的稚气与纯真,惹人怜惜。勇武正直的铁匠菲利普?雷米,让人充满敬意。
                                             2010-5-14


作者: 书生    时间: 2010-4-29 06:40
最近看的书太少了,要多读读了。顺便做些小笔记。有些凌乱,呵呵


作者: 三尺八男孩    时间: 2010-4-30 12:13
呵呵,做得很好啊,书生真的很用功==


作者: 书生    时间: 2010-5-2 15:36
[quote]呵呵,做得很好啊,书生真的很用功==
    最近心浮气躁,希望能用这个方法静静心,呵呵。






欢迎光临 朴璞文学论坛 (http://bbs.pupuzuojia.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