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璞文学论坛

标题: 丰湖书院的呐喊 [打印本页]

作者: 伤情浪子    时间: 2009-11-15 07:50
标题: 丰湖书院的呐喊
那一天,有几辆轿车在我身边停下,随后走下来几个大腹便便的人,围着我指手画脚,交头接耳,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厄运到来了。
我知道,随着改革开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人们的心理和各个方面的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年,随着改革的潮流,不断的涌现出了新思想,新花样,新风格,为了满足人们的追求,人们都不断的在创新,于是我所在的地方也要面临全新策划。我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一个旅游景点,我的存在无疑是一道逊色的风景。我虽然在某些方面小有名气,但我却是饱受岁月的折磨。我从来没有满怀大志去奢望什么,也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寻过什么。
与大多书院一样,我虽也经历过一些风雨坎坷,但也谈不上什么惊天地泣鬼神。我创建于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太守赵汝驭在旧府城南麓建聚贤堂,祭祀陈尧佐、苏轼、唐庚等12名先贤。1254年,太守刘克纲让我代替了聚贤堂,揭开了我讲学授道的历史篇章。自此以后,我虽遭遇几代兴废,却依旧屹立在西子湖畔,成为惠州的文化杏坛。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惠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和惠州西湖胜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过我身边的人都会留意到一副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这副楹联出自清代“广东第一才子”也是我的山长宋湘之手,曾被收进《中国名匾》一书。那已经是1801年的事了,那时宋湘在主讲期间,用此楹联盛赞惠州不仅景色秀丽,更像古代孔孟之邦一样,是文化之邦、礼仪之邦。
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自我创立后,虽屡经兴废,但却可以说是“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在我的记忆里,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自然离不开我的文化熏陶。
可是,我最终还是要面临着被拆迁,在拆迁的第一天,望着西子湖畔暗淡阳光下堆积如山,横七竖八的吊机和铲机,真觉得有点群魔当道的感觉,他们也似一头凶残的猛兽张开血盆大嘴在狞笑着。我故作强壮地吼叫几声,然而我的声音很快淹没在那些发动机巨大的声浪中,我知道我又要沉默了,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浪费口舌。于是,我又拿起了久违的笔,权让文字来给我作一次声音的呐喊。
如果有人问我,我有什么文化精髓?那么答案就要到与我有关的古代圣贤身上去找。比如伊秉绶、宋湘、梁鼎芬、邓承修……这些都是在惠州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席位的名人,曾经他们为寻找中国儒学的真谛,碰撞智慧,传承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个惠州。
回忆往事,往事历历在目,依然记得那是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应郡人之请,选址黄塘建立了我,他还命令书院要奉守“白鹿书院学规”,教导诸生“学为人”、“求廉戒欺,而后可以成圣贤”,并立下“教重”及跋作为学生的座右铭。被誉为“岭南三大诗家之一”的宋湘就是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被专程聘请来主持教学的, 他钟情惠州山水,两年间他成诗195首,结为《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两书,是苏轼、唐庚和今释之外,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著名诗人。
主讲关于我的历史名人还有曾做过溥仪老师的梁鼎芬和“铁笔御史”的邓承修。辛亥革命后,梁鼎芬还向社会各界人士呼吁捐献书籍,对鼓励学生勤奋读书起到很大作用。邓承修那“直声震天下”的凛然正气更是让学生们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说,没有我,就没有今天博大精深的惠州文化,在惠州的历史文化长卷上,很难有一个驻足能比我更为重要。在历尽700多年沧桑岁月后,我给惠州积淀下深厚的文化传统。从某种角度说,我对惠州民俗风情的培植,以及人们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很衷心地感谢各界人士对我的支持,是你们的满腔热情,你们的宽容友爱一直支撑着我。我只希望自己的遭遇能给大家一点感悟,一点共鸣,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作者: 望帆    时间: 2009-11-15 08:37
个人感觉既然把书院当人写,所用的动词也要与人相符,个见。


作者: 伤情浪子    时间: 2009-11-15 08:42
[quote]个人感觉既然把书院当人写,所用的动词也要与人相符,个见。
谢谢望帆老师指点。
现在头脑一篇浑浊,出去溜达溜达稍后再改过。


作者: 李勤    时间: 2009-11-15 08:43
关心时事,关怀人文,都是好事。
地方文化的继承发扬以及建树,是很复杂的问题,一下也说不清的。






欢迎光临 朴璞文学论坛 (http://bbs.pupuzuojia.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